家风自然成
2022-09-30 13:46 来源: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

风生于青萍之末,我的家风来自哪儿?

我小时候,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,我家和外婆家合灶,每天8个人吃饭。外婆和母亲均不识字,父亲初中肄业,舅和小姨都是高中毕业生。那时候时常感觉肚子饿,而大人们则整日为生计忙碌。外婆身体结实,干活是把好手,我们在她的带领下度过了饥荒年代。

外婆经常忙得团团转,对家人疏于说教,但她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家里人,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好榜样。

为了能让生活过得好点,外婆总是一身汗一身泥,我便想帮她分担些事。她到地里拾麦,我提个小竹篮随在后面;她在翻麦干活,我也拿棍挑麦;套种玉米,她刨窝,我点种……我做不好时,她说:庄稼活,不用学,别人咋干你咋干。她满意我的劳动成果时,会及时给我奖赏:一个番茄,半截黄瓜,一个煎鸡蛋。在外婆的引导下,我慢慢爱上了劳动。

她让我明白一个道理:只有劳动和付出才有收获。劳动不仅改变了我的体质,也改变了我的思想。参加了工作,当我懈怠时,就会想起外婆的话,打起十二分精神,去完成任务。在付出的同时,我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。

有时吃饭时,我会把风干的馍块丢弃。外婆一边训斥我要珍惜粮食,一边掰着馍咯嘣咯嘣地吃着;在田里走,当我想抄近路时,外婆会拉住我:“三条路,走中间,人要走正道!”“小路岔路多,容易迷路。”现在想想,外婆简简单单的话,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
后来,两家分了灶。父亲成了一家之主,也自然担起了教育的责任。如果说外婆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,父亲则让我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学会了奋进和拼搏。

因家庭贫困,父亲初一没上完就辍学了。但是,他却没放弃学习。年轻时,他在县玻璃厂当学徒,跟几十号人一起学习。两年后,出师的只有他和瘸子叔。上世纪80年代,洛宁县只有父亲一个人会吹琉璃圪崩。

后来到了县化工厂,厂里主要生产肥皂。领导派父亲到外地学习,他极其用心,很快就和郑大毕业的马叔,在生产条件简陋的县里小厂,生产出了“工农”牌肥皂,使用过的人都说好。父亲说,上学时要好好学习,错过了,很难再补回来。

他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,书上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反应方程式,被他用红笔批注得密密麻麻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便向上高中的大姐请教,一边叹息,一边皱眉学着。“钻研钻研,要真正钻进去。”在父亲的带动下和影响下,我们兄妹几个人在不觉间也养成了爱读书、勤学习的好习惯。

父亲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,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有次,父亲住院了,我和母亲去看他,他脸上的燎包又大又亮,吓了我一跳。床边的叔叔对母亲说:翟师傅下班,在车间门口过,无意间看到化学气管的阀门嗤嗤地外泄毒气,他冲过去关阀门,热气燎到脸上……

勤奋学习,努力工作,宽厚待人。我家的家风就这样在点滴生活中形成了。少有苦心婆心的灌输,少有耳提面命的教导,它就像春有花,夏有荫,秋有果,冬有雪,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。(洛宁县纪委监委 翟柏坡)

 


责任编辑: 闫雅静
  • Copyright@2008-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、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
  •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
  • 访问统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