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瓷都印象
发布时间: 2025-11-20 15:00 来源: 学习时报

  “白釉青花一火成,花从釉里透分明。”初读清人龚轼这句诗时,我总在想,究竟是怎样的水土,才能孕育出这般美好的器物。直到站在景德镇的老窑址前,看着青烟从龙窑顶端袅袅升起,听着陶轮飞转时泥浆甩出的细微声响,才恍然懂得,这座千年瓷都的魂魄,早已融在每一块陶土的肌理里。

  沿着珠山大道走,老厂房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。曾经的宇宙瓷厂,如今已变成陶溪川文创园,那些锈迹斑斑的晾坯架、布满窑汗的耐火砖,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,守着景德镇的前世今生。踏入园区时正值午后,阳光斜斜切过废弃的隧道窑,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,恍若时光在此处打了个盹,把曾经的喧嚣与如今的静谧轻轻叠在了一起。

  陶溪川创意市集里,我遇见了正在整理摊位的陈师傅。他面前的木架上,摆着形态各异的青花茶具,釉色青中泛白,像是把江南的烟雨都凝在了瓷胎里。“这些坯子都是自己拉的,画青花得一气呵成,笔一停,料就积在那儿了。”他说话时手指摩挲着未上釉的瓷坯,指尖还沾着淡淡的钴料,“我父亲以前在国营瓷厂做彩绘,现在我在这儿摆摊,虽说地方变了,可这揉泥、拉坯、画花的手艺,到底还是从老辈人手里接过来的”。

  暮色渐渐降临,陶溪川的“陶然集”创意市集亮起了暖黄色的灯串。数百个摊位沿巷道排开,陶泥的湿润气息混着咖啡香在空气中浮动。我在一个摆满鎏金釉瓷饰的摊位前驻足,摊主是一位戴圆框眼镜的姑娘,正用细笔在素胎上勾勒星轨图案。“这些金斑是用纳米级金属釉料烧制的,窑变时会自然形成银河般的纹路。”她递来一只缀满金斑的茶杯,我接到手中,体会到一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感。隔壁摊位的老师傅正在演示手工制瓷,在拉坯机飞转的声响里,向过往行人展示着传统制瓷工艺中揉泥的劲道、画坯的腕力。

  顺着人流走向御窑博物馆,青灰色的砖窑式建筑在夜色中如悬浮的蜂巢,灯光从砖缝间漏出,映得地面的碎瓷片像散落的星子。作为全国唯一全年开放至深夜的“星空博物馆”,这里早已成为人们夜游和摄影的热门打卡地。站在博物馆外,看着光影在砖墙间流转,仿佛能窥见历史长河中,那些烧制瓷器的窑火与匠人们的身影。

  夜市深处飘来民谣吉他声,循声望去,不少年轻人围坐在旧窑炉改造的吧台旁,一边聚餐,一边谈论着青花瓷的典故。我想起下午在陶溪川看到的场景:穿汉服的姑娘捧着青花茶具在老窑前拍照,穿潮牌的男孩蹲在摊位前跟手艺人讨教釉料配方,不同年龄、不同装束的人,都能被这里吸引。

  离开的清晨,我再次来到御窑博物馆。晨光穿过砖窑穹顶的缝隙,在元代瓷片墙上映出斑驳光影,那些碎成齑粉的瓷片,曾是六百年前御窑厂的废品,如今却在光影中拼贴成最动人的历史注脚。走廊尽头的文创店里,年轻的店员正在包装印有青花缠枝纹的纪念品,“白天赏瓷,晚上观灯,这就是景德镇的魅力。”她笑着递来购物袋,袋子上印着的LOGO,像极了一团跳动的窑火。

  坐在返程的车上,回味起景德镇的一天,从晨光里的揉泥拉坯,到夜色中的釉彩鎏金,时光在这里从不是单向地流淌,而是像窑炉里的瓷胎,在传统与创新的火候中不断重塑。此刻我忽然明白:这座城市的匠心,藏在陶溪川夜市的灯影里,在御窑博物馆的砖墙间,在每个手作摊位前专注创作的眼神中——它让古老的窑火至今未熄,让每个触摸瓷器的人,都能在釉彩的光泽里,摸到时光的温度。

  或许,所谓永恒,从来不是将历史封存,而是像景德镇这样,用绝美的工艺不断传承和演绎新的故事。当我们捧着刚出炉的热瓷,感受那透过釉面的温度时,触碰到的,正是千年来无数双手传递的热忱,是这座城市与时光最动人的对话。(李治钢)

责任编辑: 南阳市纪委管理员
©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  南阳市监察委员会    版权所有
豫ICP备11026770号    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    网站标识码:4113000048    
关于我们     网站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