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11月13日下午,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,太岳兵团出击豫西,与敌人决战于宛。为“调动”敌军兵团,制定了“豫西牵牛”的战略决策,当旅长陈康指挥部队“牵牛”西进南召县的刘村镇,刚刚收拾掉一小股地方反动武装,一名侦察员兴冲冲地向旅长报告:“敌人来了!”陈旅长拿起望远镜,疾步登山眺望,看到敌人像一片黄蚂蚁,沿着山间狭沟小道爬来。不一会儿,山下传来阵阵枪声,我后卫部队和敌人接火,“牛鼻子”总算穿上了。顿时,大家都松了一口气。
“牛跟上来了”的消息,马上在部队传开,战士们的情绪立即活跃起来,你一言我一语地直嚷嚷:“嘿!李铁军这小子真来啦,咱们拐回去揍他一顿再走吧!”“咦!那可不行,才穿上牛鼻子就想杀牛吃肉,真是个馋死鬼!”
休息时,几个小鬼放下背包,打着竹板唱起来:
李铁军,好大胆,一心想把便宜占,
陈赓首长指挥巧,将计就计把牛牵。
牵牛牛就跟上来,把它牵进伏牛山,
拖得精疲力又尽,一刀杀死大会餐。
正唱得起劲时,几个人把一个小胖子战士突然按倒在地,前面的拉耳朵,后面的拖大腿,牵起“牛”来,乐得战士们一个个哈哈大笑。
当晚,牵牛部队进驻大石桥,侦察员报告说:“敌人在刘村镇吃了顿饭,又掉转头缩回去了!”
第二天拂晓前,静谧的村外忽然响起一阵枪声。原来是一百多个地方反动武装人员,听说我军打了刘村镇,吓得往镇平逃窜,深更半夜误把我军当成国民党军,闯进十八团三营驻地,立即被全部活捉。“小鸡”碰上了“牛刀”,但真正的“牛”还没有来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是我军的行动出现了漏洞?还是敌人耍什么花招?
下午,侦察员抓来一个俘虏,经过审问才弄清,昨天来的只是敌人的一个旅。老奸巨猾的李铁军得知我军刚从南召出发,便按住大兵不动,只派一个旅远远盯梢。这个旅一出来,只见东一个箭头,西一个路标,到处是我军刚用过的锅台,弄不清我军究竟有多少部队;加之在刘村镇挨了当头一棒,便断定是我军主力在此,慌慌张张地缩回报信。但李铁军仍未贸然轻动,又派出谍报人员,四处活动,打探我军虚实。
事出意外,陈康旅长和雷荣天政委非常着急。因为这时我兵团主力正向方城、叶县一带移动,如果不能很快把敌人牵走,迁延时日,让敌人识破我们的意图,事情就不好办了。如何把举棋不定的李铁军牵入“屠宰场”,陈、雷首长一面把情况电告陈赓司令员,一面连夜召集会议,研究诱敌之策。
正在这时,接到陈赓司令员指示,要部队坚决打下镇平。镇平是宛西的门户,扼南阳与内乡、西峡口之孔道。拿下镇平,南阳就完全暴露在我军的铁拳之下,只要镇平打响,定会激起李铁军的牛性,很快会硬着头皮闯过来。
11月16日夜,牵牛部队向西疾进,奔袭镇平县城。按照行动计划,将镇平县城团团包围,摆开架势,部署火力,把一般攻坚轻易舍不得用的重火器都集中起来,参加了“表演”。
黎明前,几乎是在同一分钟里,城周围的几十个司号员,一齐吹响了冲锋号,接着是“隆隆”的排炮轰击。成群的炮弹飞到城墙上、碉堡里,掀起墙垛,炸飞碉堡,震垮城门楼,一时间硝烟弥漫,火柱冲天,枪炮声震撼大地。短短几分钟里,镇平县城就笼罩在烈焰交织的火海中。
来势之猛,火力之重,吓坏了县城里的敌人,他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,慌作一团,频频向李铁军求助:“共军主力围攻镇平,几百门大炮正向城上轰击,万望火速救援…”
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,天明,解放军打开镇平城门,活捉了一千多名俘虏,缴获了大量武器、弹药和粮食。正当我军开仓放粮,宣传队、民运队深入大街小巷向群众宣传时,接到纵队来电:李铁军牛性大发,气急败坏地向镇平县城扑来。这时,我们的部队已补充了弹药、吃饱早饭,浩浩荡荡地西进了。
“牛”终于被牵引上路了。(史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