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南街走笔 | 享受孤独
发布时间: 2025-09-26 16:36 来源: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
  人生活在世界上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由于各人经历、学历、阅历的不同,所处环境的不同,乃至由于身体素质、健康状况等的不同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求,即便是最亲近的人,也很难真正走入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很难完完全全、彻彻底底地了解另外一个人,或者被另外一个人所了解。可以说,人归根到底是孤独的,只不过不同时期程度不同而已。

  哲人说,人生而孤独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父母生育了我们,可能还有兄弟姐妹。小时候懵懂,难以理解身边人也难以被身边人理解。长大以后随着结婚、生子、工作、生活,身边人看似越来越多,但实际上却越来越孤独。为什么?最了解、最无私、最关心我们的父母一天天老去,很多情况下父母都会先我们而去,我们就开始更加孤独了。爱人吧,虽然能够相濡以沫、白头偕老,但相互理解、过得舒心的并不太多。子女吧,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孩子对父母永远不可能如父母对孩子。兄弟姐妹吧,纵使感情好,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家庭,自己的社会关系,可能会支持但更多的是力不从心。朋友吧,更多是因为某些事情而中途走在一起,事来则聚,事尽则散,千古皆然,不足为怪。完全能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纯洁无私、倾情互助的,似乎概率比较小。

  看来,孤独其实是一种无人相陪伴、无人可理解的苦闷和痛苦。从唯物主义讲,孤独可以归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。前一种物质意义上的孤独,一个人,形单影只,茕茕孑立,无人陪伴,无依无靠。两年前,我父亲不幸患病离世,母亲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老家,我们兄妹三人都在城里工作,没法陪伴在母亲身边,而母亲又很适应家乡的生活环境,不愿意跟我们任何一个孩子一起生活。这种情况,就是典型的物质或者物理意义的孤独,估计在我们依靠读书跳出“农门”的这一代人身上比较多。后一种孤独是精神意义的,与人多人少没有关系,与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关系,主要是内心的感受。就像一首歌中唱的,“在人多时候最沉默,笑容也寂寞”,有人相伴却无人倾诉,这是一种难以排解的精神孤独。社会的飞速发展,生活节奏的快速,城市钢筋水泥的间隔,人们思想文化的多元多变多样,导致这种情形也不在少数。

  相对而言,后一种孤独似乎更是生活的难点。人作为社会性动物,渴望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接受的情感是共同的,而由于种种原因,又很难完全被他人所理解、所尊重、所接受,这种外人难以理解与渴望被理解的强烈反差,导致孤独是人类的共性。就算有更多的人围在周围,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地位,也难以真正获得完全的理解和满足。刘震云小说《一句顶一万句》里的“说得来”,古人所谓“千金易得,知己难求”,其实揭示的都是这个道理。几千年前,庄子与惠施站在濠河的桥上,进行著名“濠梁之辩”的思考;唐杜甫在离蜀漂泊途中,写下“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”的自怜;宋苏轼在经历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后,发出“缥缈孤鸿影”“寂寞沙洲冷”的感慨;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更是以《百年孤独》,深刻思考全人类的悲悯与孤独情怀。刻画孤独、反映人性、渴望救赎、实现解放,似乎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。

  导致孤独的原因很多,有客观形成的,也有主动选择的。客观形成的,无外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,当一个人意识到必须作出改变时,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适应、去改变的。而主动选择的,却更多是一种修为和担当,是一种愿意为之牺牲的慷慨以赴。我们纪检监察干部,被称作“孤勇者”,“干的就是监督的活、得罪人的活”,很多时候不容易被人理解、甚至被误解;处在正风肃纪反腐第一线,时刻面临着腐蚀和反腐蚀的考验;要求其他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做到的,自己必须首先做到,不该说的话不能说,不该做的事不能做,不该去的地方不能去。这在有些人看来,似乎很不合群,很孤标傲世。但这是职责所在、使命使然。既然“选择了这份事业”,就要“经得起磨砺、顶得住压力、打得了硬仗”,要“发扬光荣传统,讲政治、练内功、提素质、强本领,成为立场坚定、意志坚强、行动坚决的表率”。

  选择所爱的、爱所选择的,享受孤独、安之若素,提升自己、强化内心,才是治疗孤独的根本之道、不世良药。我们每一个人,面对人生的困境,面对不可名状的孤独和不被理解,要做的,能做的,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反求诸己,加强学习和修养。“一个人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,唯一能够失去的就是现在”,正如哲学经典《沉思录》里讲到的,从自己做起,从现在做起,朝乾夕惕、持之以恒,从理论学习中升华境界,从文学经典中找到慰藉,从工作成就中发现价值,就一定能够扫除人生的阴霾、迎来生活的阳光,绽放生命的精彩。(江东)

责任编辑: 南阳市纪委管理员
©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  南阳市监察委员会    版权所有
豫ICP备11026770号    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    网站标识码:4113000048    
关于我们     网站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