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廉语清风 | 道德当身 不以物惑
发布时间: 2025-11-27 11:38 来源: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
  道德修养,永远是从政者的人生必修课。

  《管子》写道:“圣人上德而下功,尊道而贱物。道德当身,故不以物惑。”这句话意思是,圣人总是以德为上而功业在下,重视道而轻视物利。自身道德品质高尚,就能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,不会被外物所诱惑。事实证明,道德是一个人强大的内驱力。以道德安身立命,方能做到廉洁自律、一尘不染。

  郑瑄在其著作《昨非庵日纂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“国朝汪汝达令黄岩,损俸筑城,寇至而民不惊。历官二十余年,清操皎然。去浙之日,属吏致罚锾,曰:‘此例所应得。’汝达惊曰:‘居官自常俸之外,尚有应得者耶?’竟不受。”汪汝达面对收缴的罚金,不为所动,拒不接受。他的廉洁行为,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良好的官德人品。一个为官者,有了良好道德修养、坚强的道德定力,就能“不滞于物,不困于心,不乱于人”。

  “惑”是一个人经常遇到的人生难题。特别是在面对外物考验时,有的人心有疑惑,模棱两可,不知怎么面对,甚至半推半就“笑纳”;有的挡不住诱惑,甘于被“围猎”,身陷其中;还有的为之迷惑,看不清方向,迷失自我。诸如此类的问题,都与道德未能加身有关。一个人缺少道德支撑,就会在魅惑蛊惑面前败下阵来,最终被物质物欲所俘获。

  在中华文化中,还有一个词叫“不惑”。为官者能够认清各种陷阱,不接受各种“馅饼”,真正做到不惑,最终离不开高尚道德的加持。历史上,“一钱太守”刘宠、“二不尚书”范景文、“三汤道台”汤斌、“四知先生”杨震、“五代清郎”袁聿修,以及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陶渊明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范仲淹,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于谦,等等,他们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、受人尊崇,根子在于其道德高尚、品格高贵、操守高洁。

  很多人都知道,有一个典故叫“眼里识得破,肚里忍不过”。这个故事很有意思,主人公薛录事十分清楚外物的危害,但又抵制不住诱惑,最终深受其害。按说,这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道德,就是道德修养的层次不够,内心的意志力不强。这也告诉我们,要想真正做到不以物惑,必须持续不断提升道德水平,真正达到“不想”“不惑”的境界。

  共产党人是先进分子,在道德修养上要走在前列、标准更高。毛泽东同志说过:共产党人要做“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有道德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”。具备这些要求,才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为。

  廉由德生,德立则廉固。在我们党内,很多共产党人坚持“道德当身”,做到了不贪不占、廉洁一生。“最美奋斗者”、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吴天祥乐于助人,曾帮助一位袁师傅的儿子联系好了工作,袁师傅为了表达谢意,给他送来了一万元现金,并说这事谁都不晓得。但是,吴天祥告诉他:“党性晓得,党纪晓得,共产党人的正气晓得。”在对待物欲上,很多共产党人都像吴天祥一样,以高尚的道德稳得住心神、管得住行为、守得住清白。相反,剖析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,缺少道德当身,成了道德上的“矮子”、金钱上的“奴隶”。

  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修身立德,不仅是立身之本、从政之基,更是抵制外物之惑的坚强堡垒。党员干部“道德当身”,就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、锤炼坚强党性,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,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,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;强化宗旨意识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恪守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理念,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,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;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,踏踏实实修好品德,不断锻炼意志力、坚忍力、自制力,做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。(桑林峰)

责任编辑: 南阳市纪委管理员
©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  南阳市监察委员会    版权所有
豫ICP备11026770号    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    网站标识码:4113000048    
关于我们     网站声明